
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孔新峰
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最為突出的成果,是提出了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“五大發展理念”。“五大發展理念”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念的繼承與升華,標志著黨和國家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達到更新與更高的水平。作為擁有十三億多人口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量的大國,社會主義中國奉行和履踐“五大發展理念”意義重大,將極大豐富發展研究的學理內容,示范推進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福祉。
“五大發展理念”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。“創新”與“開放”重在強調發展的內外動力源泉,旨在解決“發展憑什么”的問題;“協調”與“綠色”重在強調發展的時空應然格局,旨在解決“發展狀如何”的問題;“共享”則構成了發展的終極目的歸宿,旨在解決“發展為了誰”的問題。貫穿“五大發展理念”始終的,既有因應時變的突出問題導向,更有人民至上的鮮明價值取向。說一千道一萬,“創新”“協調”“綠色”“開放”發展的旨趣殊途同歸,都是為了解決共享發展的問題,都是為了確保發展以人民為中心,確保發展使人民享有更多實惠和獲得感,從而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制度優越性。
從學理上看,共享發展可以有兩種英文對譯,一是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,二是“Sharing Development”。筆者擬從此入手,闡述堅持共享發展的重大意義。
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多被表述為中文的“包容性發展”,并非全然新生的理念,實則淵源有自。早在本世紀初,“包容性發展”便在國際發展經濟學界得到了深入廣泛地討論。2007年,亞洲開發銀行6位經濟學家組成的“名人小組”在馬尼拉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,建議亞行將未來10-15年的長期基本戰略由減少貧困擴展為支持發展中國家的“共享式增長”。同年,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和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些學者編著《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》一書,將所謂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引入中文學界,并經斟酌,將其以“共享式增長”之名加以譯介。發展經濟學界之所以看重“共享式增長”,正是因為包括我國在內的諸多東亞、拉美發展中國家,一度創造出并繼續創造著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跡,但少數國家注重基本社會服務投入、增強制度與政策的公平性、建立社會風險保障機制消除和抑制貧困,進而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“效率”與“公平”兼美的發展;也有為數眾多的國家深陷貧富極端分化泥沼,公平正義不彰,社會活力與凝聚力出現停滯與下降的局面。為什么經濟增長了、社會財富總量持續壯大了,仍然存在較為突出的貧困乃至赤貧人口,尤其是仍然存在愈演愈烈的經濟社會地位鴻溝?作為“Inclusive Development”的共享發展,正是為了回應與解決上述種種問題。
共享發展不僅具有經濟學意義,更具有社會學乃至政治學的價值。共享發展不僅可以厚植發展優勢,更可以厚植民心基礎。貧富差距加劇不僅是社會問題,還有可能烈化為逐步撕裂政治共同體的政治問題。若不主動進行調整,破壞性運動的代價將難以承受。就此而言,共享發展有利于社會包容或社會融合,為此“十三五規劃”建議提出“增進人民團結”,將所有的人包容到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,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,消除社會階層、社會群體之間的隔閡和裂隙,進而厚植政治共同體的民心基礎。
必須注意的是,共享發展絕不等于平均分配。共享發展是為了確保機會平等,而非結果平等。就其內涵而言,共享發展必須強調兩個方面,即“參與”和“分享”,這既是“包容”(Inclusiveness)的應有之義,也是“享有”(Sharing)的應然前提。應該看到,share一詞還具有“股份”“股權”的義項,共享發展意味著對國民皆為“國家股權持有者”(shareholders)的體認與尊重;但權利與義務是不可割裂的統一體,在政府下大氣力“打贏脫貧攻堅戰”“保障基本民生”和“堅守底線、突出重點、完善制度、引導預期,注重機會公平”前提下,只有在所有的社會成員能夠“參與”和“共享”時,經濟增長才具有有活力、可永續的常態意義。就此而言,“十三五規劃”建議稿所言的“人人參與、人人盡力”,與“人人享有”一起構成了共享發展之“共享”的完整意涵。
在英文中,“國家”一詞還有一個頗為傳神的對譯詞——Commonwealth!國家理應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體,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與共同情感所系。就此而言,共享發展的意義,怎樣強調都不過分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、發展依靠人民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,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,增強發展動力,增進人民團結,向著共同富裕,前進!
(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,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