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國務院通過《電影產業促進法》草案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成為電影業內熱議話題。其實早在2011年,該法案的征求意見稿就已公布,草案的正式出臺,足以看出國家對規范電影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、為電影強國提供法制保障所做的努力。
《電影產業促進法》的制訂和出臺,有著它獨特的背景。電影產業化改革十多年以來,我國電影市場的硬件指標呈現跨越式增長,票房和觀影人次連續多年保持30%的增幅,發展前景無比美好誘人。但是,即將到來的2017年或許將成為中國電影的另一個重要拐點:一方面業內預測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電影市場,另一方面國產電影市場將面臨全面開放的考驗,好萊塢全線壓境的挑戰也將前所未有。
面對喜憂參半的內外境況,中國電影產業亟需法制引導和規范,以促進內生增長動力,激活對外競爭力,高效規范電影市場并最大限度保障從業者的合法利益。
在此背景下,《電影產業促進法》草案將為電影市場在政策層面注入活力,可以概括為簡政放權和規范秩序。
首先是鼓勵進一步激發電影市場潛力,當前草案主動降低電影攝制準入門檻,加大開放制片參與權,使更多資本和組織能夠參與電影攝制活動。其次,取消電影攝制許可證(單片)并簡化劇本審查,下放電影審批權限,精簡了電影審查環節,增強了創作活力,擴大了電影創作的自由度。同時針對近期電影市場亂象,將電影發行和放映明確納入法制監管下,進一步對影院票房統計和知識版權的規范做出了明文規定,力保電影從業者的知識產權和相關利益。
針對當前導演斷層和觀眾群體年輕化的現狀,草案特別提出加強培養青年影人,這與當下電影界出現的年輕“新力量”相輔相成,為電影創作人才接續提供保障條件。同時草案針對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的電影活動也有所惠及,使電影產業文化效益的覆蓋面更加均衡。
面對喜人的增長態勢,我們更要清醒的認識到,中國電影市場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,各種問題和矛盾不斷凸顯和暴露。如剛剛過去的國慶檔期,盡管票房創新高,但時有傳出各種各樣票房造假現象,讓熱愛中國電影的人們產生了不信任感,更讓電影參與者們苦不堪言。一些風投資金在“搞活”中國電影的同時,也有趁機搗亂之輩,出現了很多“不和諧因素”。
分級制是人們最關心的、認識分歧最大、誤區最多的一個話題。事實上,分級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。當下一些電影為了博取高票房造成了暴力指數偏高的現象,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,需要我們隨著對電影社會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化,智慧地加以解決。針對當前中國電影發展中一些持續爭論的熱點,本次出臺的草案雖未直接解決,但也有著積極影響。比如對創作題材的開放問題,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我國電影創作的不斷發展加以細化完善。
《電影產業促進法》草案的出臺及其將來的實施,在制度層面邁出了“有法可依”、“有法必依”的關鍵步伐。與此同時,中國電影在經濟層面為世界電影做出貢獻同時,也要在藝術層面、美學層面為世界電影獻出熱誠,贏得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尊重。
作者簡介:
饒曙光,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,博士生導師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,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理論評論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,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副主席。